翻開這本書,思緒仿佛也隨著翻動的書頁飛回到了,那昏暗的日子。入眼的,滿是傷痕。我聽見,一聲聲,痛苦的呻吟,一聲聲,絕望的哀嚎。
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讀歷史類書籍的人,在我看來,歷史往往太過真實,歷史不是一個作家可以創(chuàng)作的作品,歷史就是真實存在的,發(fā)生過的的事。相較于歷史而言,我更喜歡其他類型的作品,在我看來,很多作家創(chuàng)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。我不喜歡悲劇,我看完一個悲傷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,這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。但是歷史故事是真實存在的,我沒辦法告訴我自己,曾經(jīng)沒有那么多因為戰(zhàn)爭流血流淚,因為戰(zhàn)爭流離失所的人們,也沒有辦法告訴我自己有些屈辱,有些殘忍,有些可怕是真實存在的。
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,對于那一段慘痛的歷史,我的認識是,中國封建制度落后,人民思想觀念的腐朽,經(jīng)濟蕭條,清王朝腐敗,清政府昏庸無能,自高自大,皇帝的懦弱無能,慈禧奢侈無度,崇洋媚外,士大夫膽小怕事,目光短淺,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(quán)辱國的條約,琦善崇洋媚外,買主求榮。林則徐拼死抵抗,有勇有謀,卻被奸佞陷害,不被重用,曾國藩為中國現(xiàn)代化建設(shè)的開拓打下了基礎(chǔ),康有為梁啟超,主持百日維新,向西方努力尋找真理,孫中山領(lǐng)導(dǎo)辛亥革命,推翻清王朝的統(tǒng)治,提出三民主義……
當(dāng)我翻開這本書,一段段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啊展開,我告訴自己,這不是創(chuàng)作的故事,這是真實發(fā)生的,我懷著沉重的心情,開始看這本書,開始走進那一段沉痛的歷史。
一點點讀下去,我開始對那一段歷史,那一段歷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,更深的理解。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不應(yīng)該把那一段慘痛的歷史賬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頭上,至少這不能全怪他們。我們沒有辦法去苛責(zé)那些從來沒有了解過西方的人,讓他們明白中西方的差距,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急需改革,但是還是覺得他們的意識過于麻痹。他們一直在閉關(guān)鎖國中坐著自己的春秋大夢,就像蔣先生在書中寫到的那樣:“到了十九世紀,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,但是嘉慶,道光,咸豐年間的中國人,不分漢滿,仍然試圖閉關(guān)自守,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,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?!蔽覀兿M?dāng)時的他們能有更高的覺悟,有更長遠的眼光,對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認識,然而他們沒有。
說起近代的民族英雄,我總能第一個想到林則徐,那個主持虎門硝煙,備受贊譽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。讀蔣先生的書,也讓我對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沒有的認識。
很多時候,人們認為鴉片戰(zhàn)爭的失敗是因為道光皇帝的昏庸,把林則徐給撤職了,用了一幫投降派。但是,其實不然,這是歷史對林則徐的成全,成全了林則徐的身后名。假使,當(dāng)時林則徐沒有被道光皇帝撤職,那我們的鴉片戰(zhàn)爭還是沒辦法打贏的。這場戰(zhàn)爭的背后有巨大的軍事,政治,經(jīng)濟的懸殊。誠如蔣先生所言,真正的林則徐有兩個,一個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則徐,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。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,是百戰(zhàn)百勝的。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,他知道中國兵器不如西洋,他知道中國應(yīng)該以以夷制夷,但是他不敢公開的提倡這些主張,他怕士林清議,他重視自己的名譽更甚于國事。
每個人都有很多種不同的人格,每個都是我們自己,或許,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種人格,一個不愿意承認時代落后的舊時代精英,不肯公開提倡改革,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,讓國家日趨衰弱,讓自己的名譽得以保全。但是,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,沒有誰是完全的沒有缺點的,人之所以為人,大概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性,正是這些獨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麗的可能。
很多時候,再去讀歷史,就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去俯瞰世事?;蛟S就是這樣,我們會去感慨,會去氣憤,會去惋惜。
在我的印象里,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個備受苛責(zé)的人,看過很多對他的形容,說他是舊官僚,說他膽小怕事所以主和,更有甚者說他是賣國賊。大多時候,琦善都被拿來與林則徐作對比,用來突出林則徐的愛國,忠義,有遠見。
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琦善卻有了新的認識,雖然現(xiàn)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,但是至少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為的那樣,是個膽小怕事主和的舊官僚。就像蔣廷黻先生評價那樣:琦善與鴉片戰(zhàn)爭的關(guān)系,在軍事方面,無可稱贊,亦無可責(zé)備。在外交方面,他實在是遠超時人,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(quán)衡利害的輕重,遠在時人之上。的確,我們就不應(yīng)該把一場打不贏的戰(zhàn)爭怪在某一個人的頭上,我們沒法說刀槍棍打不過洋槍洋炮是因為一個大臣的過錯。在蔣先生的書中,我認識了一個誠實的琦善,他知道沒落的清王朝沒法與興起的近代化英國相抗衡,他認識到“化外蠻夷”的實力而不惜一切去“撫”,他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國??上н@種誠實在別人看來是失了國體,這種誠實無異于是一種怯懦。但是,在我現(xiàn)在看來,琦善擔(dān)的起中國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稱號。
或許有的時候事實也并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,但是事實就是事實。歷史永遠是最偉大的,最公正的裁判,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有一個公平的判斷。